历届冬奥会举办地点(冬奥会,不只冰雪经济,还有城镇发展!)

综合体育

本文转载自丈量城市。


冬奥会,不只冰雪经济,还有城镇发展!


冬奥会,不只冰雪经济,还有城镇发展!


作为城市观察者,我们来聊聊冬奥之下的城市发展。


▼ 冰丝带(国家速滑馆)成为北京新地标 | 摄影@杨超英

冬奥会,不只冰雪经济,还有城镇发展!


▼ 冰丝带内不断刷新奥运纪录,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传奇 | 摄影@郑方·冰丝带设计总负责人

冬奥会,不只冰雪经济,还有城镇发展!


从近100年前的一次国际体育周活动,到今天的一场重大国际体育盛会;从对城市结构几乎没有物理影响,到成为东道主发展城市计划的「工具」;冬奥会与城市和区域的发展结合得越来越紧密。


甚至可以说,一次成功的冬奥会,就是一次全新的城市发展机会。


▼ 北京石景山区首钢园正是借冬奥会契机成为工业区改造的新典范

冬奥会,不只冰雪经济,还有城镇发展!


▼ 2月15日,苏翊鸣在首钢滑雪大跳台举行的比赛中摘得金牌

冬奥会,不只冰雪经济,还有城镇发展!


「奥运效应」对城市的助推是多个层面的。除了旅游热度提升、就业增加等立竿见影的效果,赛事配套带动的新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无疑是城市更新和区域建设的强大推力。


▼ 挪威利勒哈默尔借助1994年冬奥会,进行了大规模城市建设

冬奥会,不只冰雪经济,还有城镇发展!


而借助奥运这个国际窗口亮相,举办城市还可以对内凝聚共识、对外释放信号,传达城市新形象和新内涵,找到更多发展可能。


▼ 轻井泽是1998年长野冬奥会赛事举办地之一,此后开启了国际化的会奖旅游发展

冬奥会,不只冰雪经济,还有城镇发展!


01

冬奥进中国

众多城市踏入冰雪时代


对中国来说,冬奥会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对中国而言,冰雪运动首先意味着一类新的消费方式唤醒。虽然中国人口众多,但一直以来冰雪运动,尤其是雪上运动,都是极为小众的消费,20多年前,国内只有9个滑雪场,会滑雪的不到1,000人。


▼ 很长一段时间里冰雪游乐园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冬奥会,不只冰雪经济,还有城镇发展!


正是北京冬奥会的成功申办,让全国刮起「冰雪热」,推动大众广泛地参与到这一崭新的运动消费体验中来。


在「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导向下,我国以青少年冰雪运动普及为重点,从娃娃抓起,培养新一代冰雪运动忠实爱好者。


如今,全国冰雪运动参与人数达到3.46亿人,构筑起庞大的消费人群蓄水池。以庞大消费人群为基础,冰天雪地就是金山银山!


▼ 崇礼借助冬奥会发展起多样化的滑雪场

冬奥会,不只冰雪经济,还有城镇发展!

冬奥会,不只冰雪经济,还有城镇发展!


冰雪产业,本身就是工业社会高度发达、人们生活富足后,不再满足于城市化生活方式而触发的产业类型,相比于其他运动,冰雪爱好者的消费水平是普通运动爱好者的5倍之多。


▼ 哈尔滨松花江冰雪嘉年华

冬奥会,不只冰雪经济,还有城镇发展!


并且,冰雪产业的产业链庞大,除了旅游外,还包括运动器材、医疗、场地设备等一系列衍生产业,具有高专业度和高科技含量的特点。


▼ 冰雪产业的专业需求,带动了科技化的运动装备制造业

冬奥会,不只冰雪经济,还有城镇发展!


目前,这些产业门类在中国大部分都处于起步状态。


例如,在运动用品、场馆设施方面,我国仅在服装、头盔等软性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在雪鞋、雪板、冰刀、造雪机、压雪机、高空缆车等专业产品和大型设备上都有巨大的上升空间,这无疑为城市布局冰雪产业新赛道提供了最佳机会。


▼ 冰雪产业生态

冬奥会,不只冰雪经济,还有城镇发展!


而这样的机会,不只属于举办冬奥会的北京和张家口。


在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战略下,各地都有机会在冰雪产业中分一杯羹。比如,具有自然地理优势和一定冰雪基础的新疆、内蒙古、东北三省地区可以借机升级产业,在传统的冰雪旅游上延展产业链。


▼ 牡丹江中国雪乡发展冰雪旅游

冬奥会,不只冰雪经济,还有城镇发展!


众多南方城市,在开发冰雪运动等新消费产品的同时,也可以基于强大的制造能力谋划转型,延展冰雪相关业务。


正如北京冬奥会的主题口号「一起向未来」所言,所有城市都有机会一起,向未来!


02

小城镇,大未来


在这场冰雪东风之下,小城镇得到的「偏爱」会更多。


▼ 历年冬奥会举办地在地理上的分布

冬奥会,不只冰雪经济,还有城镇发展!


这是因为冰雪运动更加面向自然,这样的特殊性对自然和地理条件更为「挑剔」,因此相比于大都市,小城镇具有先天优势。


这也是为什么夏季奥运会通常集中在大城市的大都市范围内,而冬季奥运会的主赛场往往是在并不知名的小地方。


▼ 1994年冬奥会举办地利勒哈默尔,位于挪威南部,距首都奥斯陆140公里,人口仅有2.2万多

冬奥会,不只冰雪经济,还有城镇发展!


同时,冰雪运动是少有的,能让小城镇引以为特色并赖以生存的运动。


因为冰雪运动高度依赖场地、设施和装备,这种对特殊资源的独占性,才能满足非此不可的需求,进而才会拥有一波「拥趸」。只有忠实粉丝的聚集和持续消费,才能实现小城镇冰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 利勒哈默尔除了冬奥主题游外,还大力发展文化旅游

冬奥会,不只冰雪经济,还有城镇发展!


▼ 利勒哈默尔麦豪根露天博物馆

冬奥会,不只冰雪经济,还有城镇发展!


▼ 利勒哈默尔公路博物馆

冬奥会,不只冰雪经济,还有城镇发展!


在交通愈加便捷的今天,当时间成本不再成为主要障碍,小城镇依托自然禀赋和聚集优势,完全可以成为大都市周边的反向磁极,引导城市优质资源向山区流动,借由冰雪产业实现发展逆袭。


▼ 利勒哈默尔市中心更新后,成为奥斯陆的反向磁极

冬奥会,不只冰雪经济,还有城镇发展!


03

两类冬奥小城镇发展路径


小城镇怎样才能抓住冰雪产业爆发机遇?


举办地延庆、张家口又该如何延续冬奥红利、找到后奥运时期城市发展的「第二曲线」*?

下面我们将通过两个冬奥城市的案例,探索冰雪小城镇的发展路径。


*第二曲线:「第二曲线必须在第一曲线到达巅峰之前就开始增长,只有这样才能有足够的资源(金钱、时间和精力)承受在第二曲线投入期最初的下降。」—— 查尔斯·汉迪


1. 围绕运动的四季度假区——惠斯勒


▼ 惠斯勒小镇俯瞰

冬奥会,不只冰雪经济,还有城镇发展!


惠斯勒镇位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太平洋海岸山脉中,距离温哥华2小时车程,是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冬季两项、越野滑雪、北欧两项和跳台滑雪等比赛的场地。


借由冬奥会平台的推广,惠斯勒一跃成为国际知名的度假胜地,并扛住奥运会后衰退,实现年游客接待量从230万到330万的持续增长和核心游客住宿基地近70%的平均入住率,是极为成功的奥运小镇发展典范。


▼ 惠斯勒区位示意

冬奥会,不只冰雪经济,还有城镇发展!


①. 无名小镇的奥运梦


惠斯勒小镇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申奥成功史。


上世纪60年代,一名叫弗兰兹·威廉森的商人看中惠斯勒山,打算投资新的滑雪度假村,恰逢加拿大奥林匹克协会到落基山脉西海岸为1968年冬奥会寻找候选场地,弗兰兹·威廉森便将惠斯勒山推荐给协会。


得到正向反馈的弗兰兹·威廉森备受鼓舞,组织了加里波堤奥林匹克发展协会,开始正式申办冬奥会。


▼ 惠斯勒村位于惠斯勒山和黑梳山的交汇处

冬奥会,不只冰雪经济,还有城镇发展!


可是由于当时的惠斯勒山地区基本还是个没水、没电、没道路的三无地区,最终不出意外的败给卡尔加里。


但加里波堤奥林匹克发展协会并未放弃,此后接连申请了1972、1976年冬奥会,都因各种原因未能圆梦。尽管如此,此后40多年,惠斯勒一直将申办奥运作为战略导向,不断提升本地的环境条件和基础设施。


包括停止原先的伐木业和采矿业,修建连接温哥华的海天公路,开通登山者号列车,在惠斯勒山建成大型滑雪输送网络,规划建设惠斯勒度假村,开发黑梳山滑雪场等等。


▼ 惠斯勒连接温哥华的海天公路

冬奥会,不只冰雪经济,还有城镇发展!


▼ 黑梳山滑雪场

冬奥会,不只冰雪经济,还有城镇发展!


随着雪道覆盖范围的扩大和雪场规模的提升,冰雪旅游成为惠斯勒地区最主要的决定性产业,其冰雪小镇的特色也愈加明显。


到1996年,它成为历史上唯一被《雪国杂志》《滑雪》和《滑雪杂志》同时评为第一的度假胜地,为成为冬奥会举办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98年,惠斯勒小镇与温哥华合作申办2010年冬季奥运会,成功夺得举办权。


▼ 承办冬奥会之前,惠斯勒已成为冰雪度假小镇

冬奥会,不只冰雪经济,还有城镇发展!


由于长久以举办冬奥会为目标,惠斯勒在面对奥运结束后的发展问题时更加从容不迫,许多前瞻性的规划在确定成为冬奥会场之前就已初见端倪。


②. 双核引擎,四季有料


1997年,惠斯勒山滑雪公司被因特威斯特公司收购,从此惠斯勒山与黑梳山结束长达十几年的竞争,实现联合运营,成为北美最大的滑雪场,面积达到33平方公里。


极大的山地垂直落差和上百条优质的专业雪道,以及丰富的滑雪体验,很快成为首个在一个滑雪季接纳200万游客的滑雪度假区。


▼ 合并后的北美最大滑雪场

冬奥会,不只冰雪经济,还有城镇发展!


▼ 为增强两山之间的一体化游览体验,2008年建成开放了双峰高空缆车,缆车总长度为4.4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无支撑跨度缆车

冬奥会,不只冰雪经济,还有城镇发展!


火热的冰雪旅游也带来淡旺季的问题,尤其在冬奥会后,惠斯勒更加希望在滑雪基础设施之上,实现全季旅游模式。


山地自行车运动、赛事,成为惠斯勒发展夏季旅游的核心抓手。


这是因为,山地自行车运动既可以适配当地融合高山、浅丘、岩石、泥土、湖泊、溪流、森林的地理环境,又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滑雪场的缆车系统灯配套,让冬天的滑雪场在夏季变身为山地自行车乐园。


1999年,惠斯勒山地自行车公园开始营业,并逐步由最初的菲茨西蒙斯区,扩展到4个区,开发了超过70条标记路线,跨越80公里和4,900垂直英尺。


▼ 山地自行车公园出发点汇聚的车手

冬奥会,不只冰雪经济,还有城镇发展!


▼ 山地自行车公园的不同片区可以挑战不同难度,拥有从小白到专业+的5个难度级别的小径,适合所有级别车手

冬奥会,不只冰雪经济,还有城镇发展!


为了做强夏季磁极,惠斯勒同样也提供了极致的山地自行车服务。


以绿色、蓝色、黑色、双黑色、红色不同颜色对道路进行标记,分别对应初学者、中级骑手、高级骑手、专家以及专业人士,让不同玩家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路线。


▼ 山地自行车难度分级地图

冬奥会,不只冰雪经济,还有城镇发展!


通过完善的缆车系统配套,让车手们可以方便地携带自行车到达不同路线。除此之外,冬季特色的直升机滑雪,到夏天就变成了直升机山地自行车,带车手们直达峰顶区挑战极限。


▼ 携带山地自行车的索道

冬奥会,不只冰雪经济,还有城镇发展!


▼ 每到达一处缆车点,均会有山地自行车练习场

冬奥会,不只冰雪经济,还有城镇发展!


惠斯勒还成功开发了山地自行车的专属节日——Crankworx,目前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山地自行车节,虽已走向国际,但每年都会回到惠斯勒举办山地自行车的终极庆典,吸引来自全球的专业骑手和爱好者。


▼ 山地自行车的专属节日Crankworx(来源:flickr)

冬奥会,不只冰雪经济,还有城镇发展!


此外,惠斯勒还积极开展户外极限运动的拍摄和发布工作,像知名山地车电影《Unreal》就在惠斯勒进行拍摄。


通过大力建设和多样营销,惠斯勒成功将自己打造为山地车骑士此生必去的精神地标、世界级山地自行车的代名词。


▼ 全地形车

冬奥会,不只冰雪经济,还有城镇发展!


惠斯勒的双引擎策略无疑是成功的,平均每年夏天可以吸引到10万名自行车爱好者。


基于两大核心引擎,惠斯勒逐渐引入更加丰富的运动活动,如,山地高尔夫球、蹦极、滑索、徒步、网球、骑行、越野车等等,贯穿冬夏、覆盖全域。

因此,惠斯勒不仅是冰雪运动风向标,更是名副其实的四季旅游目的地——惠斯勒夏季的游客一度超过冬季,占到60%。


▼ 惠斯勒的全域户外运动体系

冬奥会,不只冰雪经济,还有城镇发展!



③. 做足小镇中心魅力,配套也变主场


惠斯勒全季旅游的发展,不仅是因为贯穿四季的运动引力,还得益于极具魅力的惠斯勒村。


a. 领先的规划理念


最初,惠斯勒村作为游客进入雪场的入口,只是滑雪运动的集散地,而如今已经成为很多游客前往惠斯勒旅游的主要目的,这源于小镇的高标准规划。


1978年,美国景观艺术家埃尔登·贝克成为惠斯勒村的设计师,在贝克看来,小镇中心不应该成为移植到森林中的城市,而应该尽可能地展现周围的山脉、自然和发现感,成为「森林中的村庄」。


▼ 惠斯勒村「森林中的村庄」特色风貌

冬奥会,不只冰雪经济,还有城镇发展!


因此,在建筑色彩搭配方面,注重使用天然建筑材料(如石头、木材)和自然色系(如大地色、棕色、青灰色),或配以亮丽的红色及蓝色,展现小镇中心的风情与活力。


▼ 惠斯勒村的建筑融合了乡村、现代和混合三种不同的风格,呈现独具特色的西海岸山地建筑风情

冬奥会,不只冰雪经济,还有城镇发展!


为了适应当地极端天气,惠斯勒村的建筑皆采用不同高度的倾斜屋顶,拥有面向街道的阳台以及高层连廊系统,以弱化多雪多雨水气候劣势、最大化利用山景和光照,营造温馨舒适的环境。


▼ 惠斯勒村建筑采用倾斜屋顶和阳台向街的设计

冬奥会,不只冰雪经济,还有城镇发展!


惠斯勒村的街道设计将行人的方便舒适漫步作为首要目标,极力创造「用户友好」的氛围。


街道严格限制车辆进入,创造了良好的步行条件。街道上还规划了大量公共广场(台阶、矮墙、露台)和「室外房间」,促进人们停留、交往。


▼ 惠斯勒村街道上拥有丰富的户外公共空间

冬奥会,不只冰雪经济,还有城镇发展!

冬奥会,不只冰雪经济,还有城镇发展!


虽然今天惠斯勒村已经扩大了数倍,但在设计上仍然延续着贝克的基本理念,并制定了详细的村庄设计导则进行规范,为惠斯勒村本身成为旅游目的地打下良好的基底。


▼ 惠斯勒村平面图

冬奥会,不只冰雪经济,还有城镇发展!


b. 丰富的运动后服务


惠斯勒村的步行街同时也是热闹的运动主题商业街,街上有超过200家零售专卖店。


包括CAN-SKI、Showcase Snowboards等专业滑雪器材零售商;Quiksilver、Salomon、The North Face、lululemon athletica、Roots等户外运动品牌;以及精美的艺术品、时装和珠宝,提供了丰富的运动购物体验。


▼ 惠斯勒村的运动主题商业街

冬奥会,不只冰雪经济,还有城镇发展!


同时,惠斯勒村还有能与大城市媲美的美食,全镇拥有200多家餐厅,加拿大特色美食、海鲜和精酿应有尽有。


此外,惠斯勒村拥有150多家不同类型的酒店,提供超过5.5万个床位,为游客在运动之余提供温暖舒适的栖息地。


▼ 惠斯勒村随处可见的特色餐饮

冬奥会,不只冰雪经济,还有城镇发展!


c. 不仅是景区,更是生活方式社区


为了让游客拥有更好的停留体验,惠斯勒村还通过景区社区化的方式,让外来人感受到生活方式的归属感。


1997年的官方社区规划就提出,要成为首屈一指的山区度假社区。为响应冬奥会举办带来的新契机,惠斯勒在2005年推出新一轮顶级战略规划《惠斯勒2020:迈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进一步提出要成为顶级山区度假社区。


因此,惠斯勒75%以上的员工都居住在度假区内,这不仅是为了保证度假区的服务质量,更是为了留住「人气」和「烟火气」,营造良好的社区氛围。


▼ 惠斯勒多样化的居住产品,为留下员工提供了多元选择

冬奥会,不只冰雪经济,还有城镇发展!


在运动体验之余,惠斯勒还希望让游客拥有更生活化和社区化的体验。


曾经的奥运遗迹被社区化再利用,如奥运村被改造成为老年人、低收入居民的经济适用房,举办颁奖仪式的奥林匹克广场成为举办各种活动和文化节目的主要公共目的地,广场附带的运动场如今也成为儿童乐园。


▼ 奥林匹克广场

冬奥会,不只冰雪经济,还有城镇发展!


▼ 家庭运动公园

冬奥会,不只冰雪经济,还有城镇发展!


惠斯勒村还策划了贯穿全年的节日、活动、户外音乐会和街头娱乐活动。


当然,也少不了精彩的夜生活。惠斯勒拥有众多夜间俱乐部、酒吧、酒馆和酒廊,如著名的Garibaldi Lift Co酒吧就是惠斯勒度假村缆车基地最热门的休闲场所。


▼ 惠斯勒村街道上的小型音乐表演

冬奥会,不只冰雪经济,还有城镇发展!


同时,惠斯勒村还极为注重用艺术文化来激活社区活力,在冬奥会次年推出了文化计划,指导本地艺术、自然和遗产的发展。


如今惠斯勒共有55件公共和私人艺术作品在社区展出,并且拥有一个现代美术馆。


▼ 惠斯勒村的公共艺术雕像

冬奥会,不只冰雪经济,还有城镇发展!

冬奥会,不只冰雪经济,还有城镇发展!


2. 「做专」运动产业链——因斯布鲁克


▼ 因斯布鲁克城市俯瞰(来源:pixabay)

冬奥会,不只冰雪经济,还有城镇发展!


因斯布鲁克地处阿尔卑斯山南坡,位于布雷根茨—维也纳东西谷地与经过布伦纳山口南北要道的十字路口,是奥地利第5大城市,整个都市区约18万人口。


▼ 因斯布鲁克区位示意

冬奥会,不只冰雪经济,还有城镇发展!


哈布斯堡王朝的繁盛让这里一度成为欧洲的艺术文化中心,就是在因斯布鲁克的霍夫堡宫,茜茜公主与弗兰茨·约瑟一见钟情。


如今,走进因斯布鲁克老城,哥特式、巴洛克式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房屋和昔日的皇家行宫四处可见,一如奥地利本地谚语「奥地利的风情都写在了因斯布鲁克的脸上」。


▼ 老城区主街玛利亚·特蕾西亚大街

冬奥会,不只冰雪经济,还有城镇发展!


▼ 老城区公爵弗里德里希大街

冬奥会,不只冰雪经济,还有城镇发展!


如果说奥运会之前,历史文化古城是因斯布鲁克的标签,那么1964和1976年两届冬奥会的举办,则为这座古城注入了新的发展内涵。


两次盛会,不但极大提升了城市住房、交通、运河、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更奠定了因斯布鲁克现代体育城市的基础。


▼ 因斯布鲁克山顶的滑雪场

冬奥会,不只冰雪经济,还有城镇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全球知名水晶制造企业施华洛世奇与冬奥会也颇有渊源,其总部就位于因斯布鲁克东郊20公里的瓦腾斯小镇。


1976年冬奥会,施华洛世奇推出一款水晶老鼠冬奥纪念品,十分畅销,其标志产品「银水晶」系列由此诞生,成为施华洛世奇走向全球的响亮前奏。


▼ 施华洛世奇总部的水晶世界博物馆

冬奥会,不只冰雪经济,还有城镇发展!

冬奥会,不只冰雪经济,还有城镇发展!


不过,两次冬奥会后,因斯布鲁克也不可避免地经历了奥运会后衰退,尤其是1977-1988年之间。


随着「奥运城市」这个形象定位的逐渐老化,以及日渐激烈的全球城市竞争,因斯布鲁克开始思索新的城市定位和发展路径,在奥运城市之上,延续竞争力,谋求更多发展的可能性。


①. 城市再定位——高山都市


2009年,因斯布鲁克推出新的地方品牌——INNS’BRUCK,将因斯布鲁克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定义为:高山都市生活,希望以高山都市印象和体验为核心吸引物,塑造城市吸引力。


新的城市品牌整合了原来旅游协会、市政府及城市营销等不同部门分散的品牌建设,树立了一个更加完整、丰满且独特的城市形象。


▼ 印有因斯布鲁克城市品牌标志的指示牌

冬奥会,不只冰雪经济,还有城镇发展!


新品牌内涵包括五大方面:360°高山都市体验、运动轻松的氛围、知识中心、思想开放与互联、环境可持续。


可以看到,与众多城市挖掘文化和历史,并强调「创意」不同,因斯布鲁克选择彰显「自然」或者说「文化有机体」的重要性,因为世界上再没有别的城市和阿尔卑斯山如此之近。


这一独特的个性标签倡导,也成为地区进一步发展的战略指导。


▼ 因斯布鲁克格外注重山峰、城市的天际线打造

冬奥会,不只冰雪经济,还有城镇发展!


②. 运动导向的城市规划


虽然新的区域品牌不再提及奥运,但极大地强调了「运动」这一城市基因,使运动在之后的区域规划和城市建设中成为一个重要元素。


早在第一版城市规划《ÖROKO 2002》中,因斯布鲁克就提出了绿色运动区开发这一概念,对城市绿色空间进行了专题系统化的扩展。


在最新版城市规划《ÖROKO 2.0》中提出:「通过维护和进一步发展俱乐部和公共体育区,确保州府因斯布鲁克作为高山城市体育城市的吸引力。体育设施应根据城市整体需要,兼顾尽可能多地使用,并考虑到协同机会。」


▼ 因斯布鲁克绿色运动区增加体育城市的吸引力(来源:flickr)

冬奥会,不只冰雪经济,还有城镇发展!


如今,因斯布鲁克除了拥有9个滑雪片区外,还有1,220千米的夏季徒步道、115千米长的山地自行车道、10个山地攀岩区、近1,000条阿尔卑斯山登山线路,以及山区探险营地。


▼ 因斯布鲁克冬季连绵的山脉,造就出9个滑雪片区

冬奥会,不只冰雪经济,还有城镇发展!


▼ 因斯布鲁克冬季滑雪场(来源:flickr)

冬奥会,不只冰雪经济,还有城镇发展!


加上城市建成区内开放空间、绿地、娱乐场所和运动场所组成的绿色运动网络,共同构建了一个被体育公园包裹的城市,为人们提供了全息化的运动环境。


▼ 城市内多样化的绿色运动空间

冬奥会,不只冰雪经济,还有城镇发展!

冬奥会,不只冰雪经济,还有城镇发展!


③. 多元赛事强化「运动」标签


尽管冬奥会已成为历史,但体育赛事却在因斯布鲁克扎根下来,在后奥运时代,因斯布鲁克仍旧赛事不断,先后举办了2005年世界冬季大学生运动会、2012年冬季青年奥运会、2020年冬季世界大师赛等国际级别的运动盛会。


为了持续推进和发展因斯布鲁克的重大赛事,自冬青奥会后,因斯布鲁克和蒂罗尔州政府专门成立了合资企业——因斯布鲁克-蒂罗尔体育有限公司 (ITS),作为从事大型(体育)赛事管理的专业组织。


▼ 蒂罗尔体育有限公司从事当地的赛事管理(来源:flickr)

冬奥会,不只冰雪经济,还有城镇发展!


在ITS的运营下,因斯布鲁克不仅举办国际级别的综合体育赛事,还举办各类冬、夏季的单项赛事及附属活动,像山地自行车、攀岩、滑雪、雪橇、足球的欧洲/世界锦标赛和专项赛。


为了更好配合赛事举办,自2004年以来,奥林匹克大厅、TIWAG竞技场、蒂罗尔Tivoli体育馆、国家体育中心、滑板大厅和奥林匹克冰道等奥运会举办场地开始作为一个合并的实体——「奥林匹亚世界」进行运营。


▼ 奥林匹亚世界

冬奥会,不只冰雪经济,还有城镇发展!


作为一个多功能体育设施综合体,面向专业运动员、运动爱好者、赛事组织者及运动协会开放,成为各项赛事、文化项目和娱乐活动的有力载体,持续助力本地经济发展。


④. 运动地标重塑,营造高山都市意境


在城市建设中,因斯布鲁克也试图以高山和现代融合的地标建筑,塑造一种前卫的潮流。


▼ 蒂罗尔州政府广场

冬奥会,不只冰雪经济,还有城镇发展!


奥运会的贝吉塞尔跳台于2001年重建,著名建筑师扎哈·哈迪德在滑雪跳台的结构之上巧妙整合了餐厅和观景台,将运动设施和公共功能优雅地结合在一起,俯瞰整个城市,成为因斯布鲁克醒目的城市地标。


▼ 贝吉塞尔跳台

冬奥会,不只冰雪经济,还有城镇发展!


▼ 从城市遥望贝吉塞尔跳台(来源:flickr)

冬奥会,不只冰雪经济,还有城镇发展!


新建的通往城市北山的亨格堡缆车道项目同样也是扎哈的杰作,尤其是4个站台的亮眼设计,让原来承担运输功能的缆车本身也成为吸引游客的磁极。


站台顶部采用明亮的彩绘玻璃,底部则采用颇具对比度的混泥土,仿佛将当地独特的高山冰雪景观浓缩到城市之中。


▼ 亨格堡缆车站台

冬奥会,不只冰雪经济,还有城镇发展!


可以说,如今的因斯布鲁克,既是古老的,又是新潮的,既是都市的,又极具高山气质。


⑤. 拓展关联产业,激活「体育的一切」


作为蒂罗尔州的州府,因斯布鲁克具有强大的研究和教育基础设施,包括知名的因斯布鲁克大学、因斯布鲁克医科大学和MCI应用科技大学等。


形成了一个近4万名大学生的人才储备池,在山地研究、健康研究、运动科学研究等领域,具备独特的优势。


▼ MCI应用科技大学

冬奥会,不只冰雪经济,还有城镇发展!


例如,成立于1968年的因斯布鲁克大学体育科学研究所,是奥地利最早的体育科学机构,主要从事运动设备、材料及人体的研究,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地位。


基于强大的创新资源、体育特色和旅游属性,因斯布鲁克不断拓展关联产业,像运动医疗、运动装备、会展已经成为本地独具特色的产业方向。


▼ 因斯布鲁克大学

冬奥会,不只冰雪经济,还有城镇发展!


因斯布鲁克的运动医疗产业源于体育市场的需求,随着体育赛事、体育运动的发展,每年大量专业运动员、运动爱好者涌入因斯布鲁克,产生大量运动伤病医疗需求。


因此,因斯布鲁克逐渐聚集了众多运动医疗私人诊所和医学机构。


如因斯布鲁克医科大学附属骨科和创伤科医院,运动、高山医学和健康旅游研究所,关节点私人诊所、运动疗法中心等等,为运动员提供从诊断、手术、护理、康复、医疗保健到补充训练的完善服务。


▼ 因斯布鲁克医科大学(来源:Wikipedia)

冬奥会,不只冰雪经济,还有城镇发展!


在冰雪运动装备产业的发展上,政府高度重视公司和科研机构之间的产研合作。


2005年,蒂罗尔未来基金会支持成立了雪地、滑雪和高山运动研究中心,从而联合研究机构、体育协会和公司,开展针对国内冬夏运动产业的研究工作,推动本地运动器材、运动设施和运动纺织品的开发。


如今,因斯布鲁克汇聚了多家世界顶尖的运动装备企业,如欧洲最大的管道系统供应商蒂罗尔管道、运动材料技术企业贝鲁蒂、户外手套品牌扎尼尔运动等等。


▼ 运动材料技术企业贝鲁蒂的制造区

冬奥会,不只冰雪经济,还有城镇发展!


在会展产业的发展上,因斯布鲁克主要依托大学城的优势,因斯布鲁克会展中心每年举办约180场科学大会,吸引30,000名参观者。


因斯布鲁克会展尤为突出自身的体育特色,引入奥地利阿尔卑斯山安全委员会,使得高山博览会和高山论坛成功落户,吸引全球高山装备、运动用品、安全基础等相关企业参展。


▼ 由因斯布鲁克会议中心出发,融合游览、运动的特色运动线路

冬奥会,不只冰雪经济,还有城镇发展!


04

小结


从两个冬奥城市不同的发展路径可以看到,「冰雪」「奥运」可以成为一个地方的特色。


但无论是小镇还是小城,绝不可能仅仅靠冰雪旅游就发展起来,不管是极致化四季度假,还是大打体育牌,关键还是要找到适合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毕竟,漂亮的经济账才是城市最终的目的。


来源:丈量城市

注明:本公众号转载文章仅用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如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后台联络授权或议定合作,我们会按照版权法规定第一时间为您妥善处理。

————————————

微信编辑:一米阳光

标签: 历届冬奥会举办地点

上一条:威尔士赛程(斯诺克23/24赛季全部赛程日历,本月26日新赛季正式打响)


下一条:中乙联赛球队(足协杯十六强出炉:6支中超球队出局,中乙冠军、中冠球队均入围)

热门点击
视频精选